
各位好, 10月26日 Web3 TSG 会议纪要请见如下: Minutes of Oct 26 Web3 TSG Meeting Attendees: Wenjing Zhu (Futurewei), 沈慧海(华为), 陈川(中山大学), 蒋晓黎(寰 宇信任), 罗夏朴(香港理工大学), 赵锋(软通动力), 张春辉(华为), 李安琪(W3C)。 一、Wenjing 分享“A Reference Architecture for Trust Over the Internet with Universal Interoperability” 今天和大家分享,如何通过建立一个体系结构,在Internet上建立trust。讨论三个问 题,1)如何看待信任,2)目标是实现可信,除了可信还需要全互联网互操作,而不是 针对局部的解决方案;3)有哪些实现方式,基于这些分析,提出一个体系结构。 互联网信任问题包括诈骗等,在于互联网的底层本身不支持信任。现有的解决方案基本 是基于PCI系统,是一个层次性的设计。Certificate的丰富和实现很困难,管理很复 杂,certificate的分发和renew都不是自动化的,对实体的认证也不是自动的。因此, 使用范围不广泛。网站(Web server)上基本上都有部署,但是个人用户(client)还 是以密码为主。 对于上网用户,机器与机器之间的身份核验是一个问题,例如“网上没人知道我是一条 狗”。互联网上的Trust本身是一件复杂的事情,涉及对方是谁,是否真人,对方的 competence,是否好意/恶意,reputation,过去的经历等。以及medium本身不仅是传 输工具,也有算法在里面有process能力。Trust本身很复杂。我们可以做的是,通过 fix medium来降低风险,以及给用户一个工具,帮助他们handle risk。 从两个方面来解决真实性的问题,1)verifiable unique identification,发信息的 entity的真实性,需要unique identifier,通过verification来解决,这里可以用 VC;ID本身需要verifiable;2)autonomy,用户需要对电脑有一定控制能力,操作系 统本身的可信度需要做一个评估。1)和2)一起可以解决真实性的问题。结论是,这两 个要求是必要的,且基本够用的。 关于authentication有三个例子。1)FIDO等central or federated方式, 2)DID, 3)autonomic / Web of trust。Endpoints之间的trust spanning protocol建议被标 准化,在此基础之上,可以实现很多东西,例如可以做免密认证,照片溯源等。 以及在building block的基础上实现很多的application等,例如WeChat,加上支付等 能力。 最重要的是spanning protocol,保证可信和互操作的基础,不同的实现方式直接互操 作,降低层之间的依赖性。spanning protocol有点类似IP协议,上一层是HTTP等。这 样就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,来支持可信度,能最大的实现互操作性。 第一步:authenticity,确定是一个unique identification,知道这个entity是一个 独特的entity就够了。在实现方式上,不同层面上identity和设备之间建立一个 binding,确定entity对设备的autonomy的强度。手机和电脑的autonomy程度不太一 样,手机更为私密,电脑不一定一直在身边。 Trust spanning protocol受IP启发,和IP有类似的地方。很简单,便于实现,至少手 机上可以实现,IoT设备应该也可以实现。在大体实现上有很多共同点,已经获得很多 实现的支持,但是也有缺点,例如需要一些热factor,以便更容易的adopt。 分享一些实现方面方面的案例。第一个案例是传统的/目前的情况,中心化、联邦化 的,FIDO模式的。这种模式下,个人没有certificate,server有。Certificate通过CA 传过来,authenticity是通过组织的管理(个国家地区对CA的管理),不是通过算法来 保证。这个办法比较弱,certificate的管理和renew不是自动的,能力有限,漏洞很 多。最新的是FIDO来补漏洞。在client端,一般是ID+PW。基本的authentication两端 不对称。用OpenID的话,可能比用户端可信,依靠大型组织来做可信的authentication 功能。用户直接通过机构来认证。authentication功能的Provider和最终的website之 间有协议来传输认证相关信息。好处是组织管理起来相对容易,这是一个 improvement,但是也带来中间者的问题,中间者收集了很多信息,不利于用户隐私保 护,并且机构之间也有因为竞争带来的其他弊端。Website是否信任这个中间人,也不 是很确定。 另一个问题是设备和人之间的binding的问题,设备没变化不保证使用设备的人没有变 化。手机比电脑更安全也有一定道理,例如FIDO的authentication来通过生物特征识别 进行个人认证,也是进步,解决了一些问题。 第二个案例,Decentralized模式。Database不见了,数据存在用户自己手里。 Endpoints直接通信,例如两个钱包,可以各自可以建一个DID,真正的key都在钱包里 面,如果要第三方认证,需要做一个registration。如果database需要fully decentralized,则需要blockchain等技术。这个体系和我们之前说的系统已经相似 了。最大的差别是,channel不是点对点的通讯协议,有很强的reputation的技术,可 以作为一个content sharing的medium。好处有很多,例如IPFS API信息共享的机制, 可以完全合规的系统。Web5=Web3+Web2,意思不要把Web2都扔掉。 第三个案例,KERI 和Web of Trust等模式道理类似,key是用的pool of witness, watchers. 要求低多了。blockchain的问题是,如果丢了ID,不能recover。而这个模 式比较容易的解决了这个问题。如果不想用ID,可以有witness或者watchers来帮忙实 现。道理和blockchain类似,但是不需要dedicated infrastructure,在某一个层面上 在database里run起来就可以。 结论: 建立一个信任层对互联网服务是很重要的,且需要有广泛的互操作性。目前虽 然有各种实现方式,各有优点,但是需要refactor他们。我们今天分享的这个架构,是 一个好的体系结构,可以针对各种场景和应用类别及行业实现可信性的要求,可以广义 的在Internet或者Web上实现。如果在W3C等组织把基本的体系结构标准化,会很有帮 助。现在已经有一些工作在进行,是一个好的Web3标准的议题。后续也需要很多开源实 现。在OH社区很多成员也有兴趣,我们也可以一起推进开源实现。 二、互动讨论 张春辉:现在这个体系能解决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我是一条狗的问题吗? Wenjing:VC可以做身份认证,credentials可以保证我(一只狗)的具体信息能被核 验。 张春辉:可信互联网,对操作系统安全方面,有什么需要去关注的吗? Wenjing:一个移动设备如何实现wallet,是直接和OS相关的。Authentication的保证 是基于OS提供的能力。Wallet和生物特征信息和应用之间的设计及API需要协同。如果 OS收集很多数据,也是一个安全弱点。可以在社区里做一个wallet相关的分析,体现这 些问题。的确wallet是应用层的一个特殊的东西,如果有一个unclaimed API给开发者 可以用,wallet的用户界面就可以从APP的角度来做,会更容易。 张春辉:可信UI是不是也是wallet的基础能力? Wenjing:是的,钱包要实现很不容易,要保证生物特征信息没有漏洞,保证存储,保 证信息不被篡改等。这些能力有了以后,包括UI的设计,才能保证wallet设计上安全, 使用上也比较安全。 张春辉:国内也有数字人民币等,可以看看需要什么能力。 Wenjing:现有的web应用是基于Web server,现有的trust model,可以在browser上实 现,也有同样的问题,fundamental就是Web3的基础结构,Web3的trust model和Web2不 一样,是相对平对的地位。 赵锋:关于设备,例如公交车刷卡的能力,两个设备之间,或者人操作的终端和设备之 间的互信,这个架构是否支持? Wenjing:完全是device use case的情况比有人参与的情况更简单。公交卡直接用就 行,不需要把人和卡关联起来,不过也有例外例如老年卡。两个设备之间的交互, binding就不需要了。最大的优点是,key management自动实现。 张春辉:数据的确权是不是也可以用DID来做? Wenjing:好问题。Media需要是一个well defined format或者generic format。 Authentication需要基于spanning protocol,剩下的问题需要是data source来解决 的。Provenance的问题,做了处理之后authenticity不能被信任的话,有一套流程,主 要看scale,可以利用VC等来证明。 赵锋:感觉device和平台,以及device和device之间的互信可参考这个体系架构。 三、下次会议 11月29/30日 Angel Li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https://www.w3.org https://www.chinaw3c.org/
participants (1)
-
Angel Li